據報道,一年一度的南粵文化盛宴——2014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將於8月15日至21日在琶洲會展中心舉行。此次活動以“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年度口號,並繼續推出免費派發門票、延長閉館時間、全場圖書優惠等措施,而且首次設立少兒館。酷暑時節,讀書熱浪席卷而來,與書香節的熱度相比,當下人均紙質閱讀量的低迷,實體書店的困境,版權保護的亂象、兒童讀物的失範……無一不令人警醒,公眾閱讀現狀怎樣?困SD記憶卡境如何破解?我們共同關註。
  紙質閱讀量低
  需要辯證看待
  日前,最新出爐的2014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於法國20本,日本40竹北房屋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讀書時間僅13.43分鐘。這些數據乍一看讓人很有危機感,但筆者卻對此數據有些懷疑。
  首先,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這一數據到底是如何統計出來的並沒有明確說法,是通過問卷調查還是網絡調查得來的,樣本是選取在某一地區還是均勻分散在全國,對於統計結果都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如果統計方法不夠科學,統計結果自然不一定准確。其次,相較於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國人口數量多得多,教育水平卻低一些。人均紙質讀書接近5本的背後,可能少部分讀了大量的書,而大部分讀書遠遠低於平均數所致。讀書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以粗線條的平均數來說事,證明不了任何問題。再次,讀書方式也在向著網絡化轉型,中國網民人數全球第一,在網上看書也越來越普賣屋遍。統計數據中卻只計算了紙質書,難道讀電子書、在網上讀書就不算讀書嗎?在筆者看來,與其花時間關註人均讀書量這樣一個偽命題,不如把時間花在多讀兩頁書來得更有意義。(張漲)
  實體書店
  “賣書為生住商不動產”走不通
  近年來,實體書店的日子並不好過,如廣州三聯書店、“學而優”書店多家門店接連關張。儘管今年國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宣佈對圖書批發和零售環節免稅,但並未扭轉實體書店生存艱難的現象。有人對此感到憂心,但我卻認為,不必過於誇大實體書店的影響力。究其原因,書店不景氣源於知識獲取方式的改變。書籍的本質是知識的沉澱和交記憶體流,這一本質並沒有消失,反而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人人都希望獲得更多知識以發展自我。只不過知識交流的渠道多了很多,不僅可以看書,也可以看紀錄片、聽講座、上論壇,知識獲取的效率不一定就比讀書低。因此,愛書人為實體書店的消失而傷春悲秋只是一種情感表達,愛書人想讀書,無論是網上還是網下,渠道比以往多多了。
  在這種情況下,實體書店經營者也應該回歸知識分享、交流的閱讀本質,不妨大膽轉型,放棄以“賣書”為生的經營方式。通過書友會、分享會、作家講座、創作工坊等形式,將書店變為“文化綜合體”,實現從內容銷售者到內容創造者的轉變。廣州如今一些人氣高漲的書店,已走出了這一模式的雛形,比如方所經常邀請知名學者開講座,聯合書店也銷售自有品牌的創意文具,都是值得稱贊的思路轉變。
  (章門仁)
  版權保護
  治亂象要用重典
  網絡、電子書的衝擊背後除了是新媒體的崛起以外,還揭示著我國版權保護的缺失。與傳統的閱讀方式相比,電子閱讀使絕大部分的文學作品成為免費的午餐,讀者逐漸形成看書不用花錢的習慣。然而,即使面對這樣的衝擊,我國對於文學作品的版權保護卻一直缺位,這更讓實體閱讀紙質作品在夾縫裡生存。其實我國針對文學作品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並不少,但是由於法律保守性,立法遠遠落後於網絡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了相關法律,有法不依、違法成本低、侵權責任難以釐定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整個出版業。
  就在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正著力推進設立知識產權法院。顯然,紙質閱讀的長期傳承與發展還得要靠制度上做好頂層建設,執法機關加大查處力度,否則再嚴苛的法律體系也不過一紙空文。
  深閱讀
  危機不容忽視
  我國的網民數量已高達7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間已經遠遠超過20小時,但是,電子書、手機等網絡化閱讀方式的普及,隨之帶來的碎片化閱讀危機不容忽視。錶面上,我們在手指划過屏幕之間接收了大量的信息,閱讀了大量的文字。但這種快餐式的淺層次閱讀,囫圇吞棗,不經思考,營養有限。加之鼠標和滾屏會不斷打斷人的註意力,也會使閱讀變得浮躁,導致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娛樂化和輕鬆的內容。相反,傳統的深閱讀,優勢在於能讓人專註思考,有利於科學知識的研讀、文化細節的品味、深層學術思想的交流。因此,更需要大力提倡深閱讀,才能讓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沉下心來,體會讀書的樂趣,提高思考的能力。(雅婉)
  兒童館
  要有益也要有趣
  此次書香節,首設多達5000平方米的綜合性少兒館,值得點贊。從以往的經驗看,因為8月份正值暑假期間,少兒讀者占很大比重。而且,現在的家庭多以孩子為中心,如果培養起一個小孩的讀書興趣,可以帶動整個家庭的讀書氛圍。
  當然,面對少兒讀者群體,書展要做到“既有益又有趣”。首先,把好關卡。當下的童書市場魚龍混雜,一些打著冒險文學旗號的童書,摻雜了大量驚悚、恐怖和血腥的內容,還有一些書差錯頻現,包括一般性字詞差錯、不符合相關標準的文字差錯、知識性和邏輯性及語法性差錯等,要將這些不合格產品擋在書香節門外。
  其次,做好服務,搭好橋梁。讓兒童對閱讀感興趣,未必一定要從文字開始,這也是為什麼在兒童學習閱讀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對提供給孩子的書刊進行精心的挑選,儘量給他們提供一些印刷美觀漂亮、內容豐富有趣、情節發展符合兒童想象和思維特點的圖畫書,如動物畫冊、彩圖本等等。據報道,此次書展組織方特別組織了數十家出版機構展銷少兒益智類產品及其衍生產品,專門聯絡國內知名早期教育機構設立“親子閣”,教授親子閱讀方法。此舉可以在學校、圖書館等日常運行中參考。 (李光金)
  圖書市場
  別過度功利化
  新華社曾報道,在全國有限的人均購書中,八成都是課本教材。除了教輔書,書店賣得比較好的是職場類、專業類的書,社會科學類的書賣得相對比較少。從以往的媒體報道來看,我國的暢銷書多年來基本都是職場類、經管類、生活保健類、教輔類和各種“成功學”圖書等。逛書店,擺在最顯眼位置的也往往是一些“成功學”書籍。
  當然,“成功學”類圖書熱銷有其合理因素,很多人在接受調查時表示,主要是因為就業、工作壓力大,形勢所迫,而客觀上這些書也的確對一些職場人士起到了正向激勵作用。但是,這種市場分佈的畸形,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時下另一種形式的“讀書有用論”,而“有用”的定義變得非常狹窄。
  “有用論”體現在創作和出版環節,就更明顯了。筆者有兩位朋友,一個寫的書屬於純文學類,另一個屬於微信營銷類,純文學類的耗時兩年,寫的都市文學賣出1萬冊左右,而後者寫作時間只用了幾個月,上市第一年即再版12次,賣出幾十萬冊,入選第五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收益更是前者的幾十倍。文史哲類的書想找一家出版社、發行商難上加難,營銷類圖書的作者屁股後面經常有出版社排隊“跟蹤”搶單。長此以往,沒人看、沒人寫、沒人出,文化、歷史等有人文涵養的書將被棄置,最終淡化整個社會的人文氣息。
  (李千帆)  (原標題:書市冷熱·閱讀喜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t37jtbqp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